立會碎片化 泛民「雷動」動不了

張志剛:行政會議成員,「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

立法會碎片化的現象,到現在恐怕還是現在進行式,而未到現在完成式。到今年9月,這種碎片化的現象恐怕會更進一步。而戴耀廷提出甚麼雷動計劃,認為碎片化對反建制力量不利,希望集中力量去整合選舉力量,重奪立法權。

20160321-thunderous-plan

戴耀廷雷動計劃 遭冷對待

對於戴耀廷之言,政界一般都是冷對待。集中力量,是任何從政人士夢寐以求的事情。如果站在反對派的立場來看,能夠奪取立法會大多數席位,取得戴耀廷口中的所謂立法權,固然是他們的大計,但反對派的大計又何止於此,最好連行政權也搶過來,這就是他們為何在去年政改時,寸步不讓地去爭保證他們可以起碼有人出閘參選的行政長官提名方案。行政立法權一手抓,你說多好!對一些反對派人士而言,目標更不在奪取行政立法權,最好是香港由高度自治變成全面自治,甚至是香港獨立,這就是他們的美夢!

但美夢始終是美夢,如何夢想成真才是問題所在。站在政黨的立場,哪個不想當第一大黨?過去泛民之中,民主黨是旗艦,曾經佔立法機構最多直選議席。但放眼今天,民主黨還有多少分區直選議席?如果民主黨可以仍然做旗艦,又焉會想做炮艇或者魚雷艇?說到底,都是形勢比人強。

政黨欠管治權 無力量整合

當然,選舉制度是一個主因,但就算是主因,也不是最決定的因素。因為就算是用現行的比例代表制,民主黨也曾經是旗艦,也曾經是議員數目眾多的泛民第一大黨,所以比例代表制相信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又或者催化劑,而不是最決定的因素。

碎片化的現象,不止是在泛民陣營中出現,在建制陣營也一樣出現;面對直選的政黨出現,就算不專注在直選的政黨也一樣出現,所以這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

對於這個現象,選舉制度是其中一個原因。但另一個主因,是香港的政治制度設計,行政和立法完全分開,而行政首長又由1,200名選委選出,並且不實行政黨政治。所謂政黨政治,就是行政權最後是落在政黨之手,無論是政府首長和部長都是由政黨委出,又或者政府首長是通過政黨支持而取得職位並委任其他閣員。當香港的政黨無法取得直接的管治權,而他們的活動空間只是集中在議會時,那就並無一種力量催逼他們整合壯大,再加上比例代表制的選舉制度,就為碎片化造成一個基礎。

社運百花齊放 「大佬」光環不再

加速整個碎片化的過程,其主要的成因是政治資源由以往高度集中到漸漸分散。香港過去的政黨發展,最初都是靠社會運動去催生一批政治明星,例如當年的司徒華和李柱銘,他們自己就掌握着大量的政治資源。最簡單的政治資源,就是他們的光環照誰,誰就可以獲選,再加上其他人脈和財政上的資源,這就可以讓政黨凝聚力量。但當社會的環境,讓這些政治資源可以較容易獲得,尤其是在互聯網的世界,輿論不再是由一些特定人物可以主宰,社會運動也可以百花齊放,不是一定要由「大佬」主持大局,那就遍地開花,人人可以發動。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黃之鋒可以搞一個學民思潮,而不必靠「大佬」的光環照住才可以上位,反正大家都是鬧政府,各有各鬧,當然無從整合。大勢如此,靠你戴耀廷可以扭轉? ■

原文轉載自《香港經濟日報》 2016年3月17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