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選舉實驗 港人治港新章

盧永雄

完善選舉制度後首場大型選舉結束,結果有多方面的啟示。

  1. 投票率略優於預期。先講投票率,我在選前撰文這樣說:「由於制度設計阻止了激進派入場,大批激進派支持者不會去投票,但溫和派也會認為已成功趕走激進派不用投票了,所以估計投票率會明顯下降。按現有民調推測,投票率介乎23%至30%是合理賽果。」結果分區直選投票率是30.2%,和估計情況極其接近,剛超過估計的上限,可以說略優於預期。相信和官方在最後階段大力催谷,才有這種數字。而當日免費乘車令出遊市民增加,晚上已回家的人較少,令最後兩個小時不如以往做出一個小高峰,令投票率不能超過30%很多。
  2. 非建制派只有一人當選。在20席直選和40席選委會議席中,非建制派全軍盡墨,只在30席功能議席中,狄志遠在社福界當選,成為唯一的非建制議員。

阿爺在直選中放了不少非建制派入場,不是不俾機會他們,但支持反對派的選民出來太少,對非建制派參選人極之不利。估計30.2%投票中,只有4至5%是支持反對派的選民,扣除2%廢票後,即是支持建制派的選民有23至24%,建制派支持者分別支持兩個建制候選人仍遊刃有餘,非建制派候選人手拿5%選票,根本沒有能力推一個候選人入局。以競爭最激烈的港島東為例,非建制候選人潘焯鴻僅得14,435票,而工聯會吳秋北得到64,509票當選,民建聯梁熙得26,799票當選,潘焯鴻遠未到有威脅的地步。結論是反對派候選人在直選中全軍盡墨,並不是阿爺要食到盡,而是反對派支持者不俾機會給他們。

  1. 選委會選舉不會躺贏。選委會選舉是新生事物,其結果值得仔細研究。這個界別競爭激烈,最後一位即第40名入局者是會計師林智遠,他以970票當選,和選前估計有1000票才可穩勝的推測很接近。得票排41位的科大(廣州)副校長吳宏偉得958票,差12票飲恨,戰果排常接近。

這次選舉的特點是

  1. 阿爺沒有祝福名單,選委自由投票,所以即使阿爺想蘭桂坊之父盛智文、工聯會巴士車長蔡永強入局,他們仍然落敗,體現自由選舉的不可測性。
  2. 政團是有著數,但也不是確保入局,除了工聯蔡永強外,民建聯的25歲陳凱榮也落敗。
  3. 選委的投票考慮可能不是揀40人入局,而是挑11人出局,那11個出局者,都有一些選委們明顯不喜歡的特色,有出局的理由。我認為選委會選舉最重要的地方,是一場試驗,看到近1500個選委的喜惡,對明年3月特首選舉有啟示。
  4. 從政者多元化。來屆立法會的特色除了非政治化外,就是多元化。當有人批評選委會很多當選者是現任議員熟口熟面之時,其實也有不少新面孔,選委入局者有10個8個,是比較精英的新人,按以前政制,他們根本不會出來選,選亦不會贏,那些年不支持「五大訴求」不能贏,如工程師陳紹雄、規劃師林筱魯、律師江玉歡等,他們部份人差點出局,團體支持不強,但見到他們當選,又彷彿回到97前,有很多各行各業精英人物入局,參政議政。

回歸24年,香港的政治走了歪路,如今這場選舉,好比一個實驗,試驗港人治港新篇章。阿爺特別發表了《香港民主白皮書》,細數香港撥亂反正的民主路。期望新人入局,珍惜機遇,特別那些大政黨大政團帶入局的新人,中央和港人對你們寄予厚望,希望你們是帶來轉變的鯰魚,而不是坐享其成的新貴族。■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