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技術突破,改變中國未來科技格局,中國2022年成就有多恐怖?

硬核熊貓說

2022年,中國有六個科技,是我認為可以改變世界未來格局的技術。

它們分別是C919、天宮空間站、福建艦航母、3D激光打印機、東數西算、以及國產大型郵輪。它們每一項都是各自領域內的皇冠,突破任何一項都可以讓中國科技前進一大步。

中國在2022年突破的這幾項技術都具備實力,而且覆蓋面非常廣,上到航空骯天、下到海洋裝備、大到全國數據、小到材料製造全都有。

如果我預料的沒錯,在不久的將來,這些科技將為我們的經濟、國際影響力、科技話語權帶來全方面的提升。

當我們再度回首時,這些科技或許將和5G技術一樣,成為我們的驕傲。

那麼這些科技真有這麼大的魅力嗎?

實際上確實有。

我們先說下空間站。

2022年,中國分別在7月和10月份將問天和夢天實驗艙發射上去,自此天宮空間站只剩下巡天望遠鏡就可以完成正式組建。

在這一年中國空間站項目總共發射了6次火箭,成功率100%,如果把時間往再回撥個10年,你會發現中國在所有的空間站項目上都取得了成功,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未做到過的,可以說讓所有人刮目相看。

老美NASA的局長非常酸的表示:如果再不追加預算,中國將超越美國。

事實上它已經超越了,因為國際空間站即將退役,老美的阿爾忒米斯計劃嚴重受阻,雖然多次嘗試飛行後終於獲得了成功,但是與中國相比,差距依然還很大。

天宮空間站讓全世界都認識到,中國超越美國或許不是夢。

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中國空間站在明年就將正式開放,屆時,將會有其他國家的航天員與我們一起在天宮空間站上合作。

那時全球的目光會無時無刻都在注視著我們,就像注視著國際空間站一樣。

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開放空間站的意義,認為空間站資源很寶貴,我們分享出去就是非常敗家,應該留著自己用。

其實這不是敗家,我在這個視頻就科普過:空間站分享後產生的收益,遠比自己用要大的多。

首先,它可以提高我們的國際地位,幫助中國在全球贏得更多的合作夥伴。

其次,空間站的研究成果是共享的,這點非常重要。

空間站的主要作用是適用於科研,而且是基礎學科的研究,中國在這方面相對於發達國家要弱一些,為了合理利用資源,我們才向全世界開放申請。

而且申請的條件也非常嚴格,大概有3點:一是、必須自己負責科研經費,二是,項目要足夠好,好到可以帶動學科進步,三是,科研成果要共享。

這意味著,我們將自己用不了的資源,換回了國際上的聲譽,以及一個國家級的科學成果,這筆買賣非常划算。

以前空間站看美國,現在空間站看中國,所以我才說它可以改變中國,甚至改變世界航天格局,這句話並不為過。

說完航天,我們說說第二個可以改變格局的技術:C919大飛機。

2022年是中國C919飛機大爆發的一年。

由於受到疫情影響,C919的試飛一拖再拖,很多試驗無法在國外進行。

但是中國頂住了壓力,終於在2022年取了的歷史性的成績。

5月份時,中國首架交付使用的C919首次飛行試驗成功,7月份時,C919完成全部的測試工作;8月份,中國C919完成全部的取證試飛。

9月份和11月份時,C919相繼獲得型號合格證書、以及生產許可證等證書,12月份時,第一架C919正式交付給東航試飛。

自此,中國C919完成了歷史性的交付。

這也意味著中國20年的大飛機夢終於完成了。

大飛機一直是航空工業的皇冠,以往這項技術都掌握在波音和空客兩家國際企業手裡,而C919的出現打破了它們的壟斷。

但它的意義絕不僅僅如此。

C919不僅要能飛,還要實現全部的國產化,它的誕生將是中國航空戰略里最重要的一步。

我在這期C919的頻里就科普過了:

中國民航的戰略是分三步走的:

由於民航飛機可以分為支線飛機,幹線窄體,幹線寬體三種,所以中國民航在80年代定下了三步走戰略:先發展支線飛機,再引進技術,設計和製造幹線窄體飛機,最終挑戰難度更大的180座幹線寬體飛機。

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中國在第二步也就是幹線窄體項目上失敗了,三步走戰略被迫放棄,中國航空面臨人才和產業鏈雙重缺失。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直到2008年C919項目成立,我們給C919定下國產化率10%,60%以及100%三個目標。

如今我們已經完成了60%,在未來,中國C919還將繼續朝著100%的目標繼續前進,並且向幹線寬體發起衝擊。

如果能成功,我們將改寫世界航空的格局,不用再看其他國家的臉色。

我們購買飛機時,可以拒絕劣質、有潛在危險的波音產品,我們報廢的飛機不用飛往美國拆解;我們飛機的黑匣子不用寄往美國分析,自己就能做。

總之C919就是牛X PLUS。

除了C919面世外,中國在2022年誕生了第三件能改變世界格局的技術:福建艦。

2022年6月17日,福建艦正式下水,舷號為「18」。這是一個值得所有人銘記的日子

我們常說「射程之內皆真理」。

沒有真理,中國科技再先進、經濟再強盛也是無根之木,一塊砧板上的肥肉只能任人宰割,而福建艦則可以將真理拉到全球的每個角落。

讓我們的科技和經濟發展再也沒有後顧之憂。

這可不是我在吹牛皮。

福建艦雖然是中國第三艘航母,但是它的重要性相比前面兩艘更大,這是因為福建艦性能更先進、體量更大、戰鬥力更強。

首先它的滿載排水量能達到8萬餘噸,不但比遼寧艦和山東艦大的多,而且不輸給美國的小鷹號航母,更重要的是在福建艦上還用上了電磁彈射和阻攔裝置。

航母上艦載機的起飛方式有三種,分別是:滑躍起飛,蒸汽彈射和電磁彈射,前兩種方式都有很大的缺陷,要麼太佔地方,要麼起飛動力不夠,影響了戰鬥力。

中國山東艦和遼寧艦採用的是滑躍起飛,無法滿油滿彈起飛。

而福建艦直接從滑躍起飛跨越到電磁彈射系統,它體積小,效率高,不但能讓飛機滿負荷飛行,還可以搭載包括預警機在內的更多戰機機型。

你想想看,飛機的種類和數量更多,而且都是滿油滿彈的狀態下,航母編隊的戰鬥力是不是就更強了呢?

答案是肯定的,這也更符合我們的利益。

中國發展航母有兩個目的,一個是近海作戰,一個是遠洋護衛,近海作戰時,遼寧和山東艦就足夠了,而遠海作戰它倆就比較吃虧。

但是福建艦的噸位足夠大,具有持續作戰能力和保障能力,即使對上世界海軍第一強國老美也有一戰之力了。

在必要時,福建艦可以保證中國在遠海遠空的利益。

所以有些人也說福建艦的誕生也意味著中國航母一舉進入重型航母的時代。

未來,等核動力航母技術成熟後,我們還可以進行升級,再次擴大航母的體量,讓我們海軍越來越強。

所以說它改變世界格局並不為過吧?

中國第四個改變格局的技術則是:大型郵輪。

世界造船業有三個公認的明珠:前兩個是航母和LNG船,而第三個就是大型郵輪,它是設計和製造難度最高的船型之一,中國一直未能攻克這項技術。

但是在2022年9月,中國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正式開建。

為啥說是第二艘呢?

因為第一艘也同時在建,而且即將完工,在今年就可以交付,也就是說我們同時在建兩艘大型郵輪。

那麼大型郵輪難在哪兒呢?

為啥我們航母都造幾年了,大型郵輪還沒有出來呢?

首先它規模比航母還要大。

國產新郵輪的總長是341米,總噸位達到14.2萬噸,比中國山東艦和遼寧艦加起來還要大,郵輪上總共有2000多間房間,預計可以容納5232人。

其次它非常的複雜,是目前全球最複雜的產品,沒有之一。

以國產大型郵輪為例,它的零件數量達到2500萬多個,而汽車只有1萬個零件,即使是C919大飛機也只有500萬個零件,複雜程度可想而知。

更關鍵的是,它對建造精度的要求也很高,國產郵輪船體的建造誤差不超過20毫米,比航母還要苛刻。

然後就是它的特殊性了。

大型郵輪面對的是消費者,而且是高端人群,所以它對於舒適性、安全性、環保等要求都很高,這是航母和LNG船都比不了的,比如說單單劃分區域,一艘大型郵輪的分區就可以達到5000多個。

大型郵輪的誕生也讓我國集齊了造船業皇冠上的三大明珠,這是美日韓都沒能達到的成就,毫無疑問,它將讓世界上更多的國家認可我們的造船技術。

明朝時,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強的造船技術,後來這個寶座被英美日韓奪走,我們錯過了航海時代,也讓我們承受了百年的辛酸,如今我們又正在一步步將它們重新拿了回來。

未來海洋還會是大國的必爭之地,海底有很多資源,誰能在深海立足,誰就能笑傲到最後,而這些都需要一個強大的造船業。

大型郵輪的龐大的產業鏈和複雜性,可以讓我們造船水平直線上升,搭建起全球最全的造船產業。

所以我才說:大型郵輪足以改革中國乃至世界造船業的格局。

第五個具有革命性技術的是:3D激光成型技術。

3D激光成形技術是一項讓老美都非常嫉妒,非常想要擁有的技術,它不是我們常看的打印玩具的東西,它打印的是鈦合金材料,而且是大型的構件。

這些構件可以用在戰鬥機、C919、航天探測器上,如果發展的好,它完全具有革命性的潛力,而在這項技術上,我們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那麼它為啥擁有這麼大魅力,我們簡單來說說。

以前大型構建是需要建模的,先做一個超大型的模具,然後把金屬融化成液體,注入到模具中,待冷卻後,再打磨成型。

但是這樣會有兩個致命的問題,一個是材料難加工:一些高性能的金屬熔點很高,非常難以融化,還有一個是材料難成型,由於鑄模的過程中有氣泡跑進來,很容易導致大型的零部件性能下滑。

3D激光成形技術則完美解決的這些問題。

它的原理其實非常簡單,就是用激光的高溫,將金屬粉末加溫熔化,再由3D打印設備將粉末打印成型。

由於激光的溫度非常高,即便是鈦合金也能輕鬆搞定,所以它能非常好的將一些高性能合金打印成型,而且效率更高,材料的利用率也更高。

可以說3D激光成形技術是一次降維革命。

目前這項技術還未普及,但是在軍用和某些民用領域已經展現了出驚人的潛力,比如C919大飛機、J20、運20、月球登陸器等等重大設備上。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美軍就率先研究這項技術,然後將它們應用在高性能的戰機上,2002年時,它們完成了技術突破,將小型鈦合金零部件安裝在了戰鬥機上。

但是在這之後,美國專家團遲遲無法攻克大型的3D激光構件。

而中國雖然發展較晚,但是在王華明和黃衛東兩位科學家的帶領下,一步步的快速突破。

2009年時,王華明率先用3D激光成型打印出C919主擋風整體窗框,做到了美國都沒有完成的成就,他也因此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

而黃衛東在之後也攻克3D激光成型技術,並將它一步步轉化到民用上,如果它真的實現大規模應用,那麼汽車、船舶、飛機等重大設備將迎來一次新的製造業革命。

最後一項具有革命性技術則是:東數西算。

2022年3月份,中國正式提出東數西算工程。

其實東數西算並不是具體的某項技術,它是一項國家級戰略工程,包含了很多科技,比如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數據中心等等,它的規模之宏大,國家之重視,都不亞於中國任何一項工程。

那麼它到底有多宏偉呢?

東數西算按照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佈局,包含8個樞紐和10個數據集群。

首先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8個地方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

然後每個算力樞紐又有1-2個數據中心集群支撐,分別是:張家口集群、長三角集群、蕪湖集群、韶關集群、天府集群、重慶集群、貴安集群、林格爾集群、慶陽集群、中衛集群,總10個。

這樣的一張算力大網就徐徐鋪開了,它可以打破中國地域牢籠,

同時,為了搭建這些樞紐和數據中心,中國預計將每年投入4000億左右。

根據《中國算力發展指數白皮書》顯示,在算力中每投入1元,都可以帶動3-4元的經濟產出,這個數據比高鐵還多,據估計可以撬動25萬億元。

這主要和算力有關係。

東數西算里的「數」指的是數據,「算」指的是算力,簡單來說就是在全國數據中心一體化里,將東部的數據,拿到周邊和西部的數據中心集群去算。

而算力則是數字經濟時代最重要的財富,它的作用就像電力一樣,如果說電力是現代化社會上不可或缺的資源,那麼算力就是數字經濟社會最核心的資源。

所以算力的提升是數字化經濟改革的基礎,誰在算力上完成升級,那麼誰就能在經濟上領先一大步。

想想看,西方率先完成電力化改革,他們的製造業因此領先我們百年,而現在到了數字經濟時代,誰能率先實現數字化,誰可以佔據主導位置,贏在起跑線上。

所以東數西算是可以改變中國乃至世界經濟格局的。

好了,以上就是2022年發生的6件科技大事,如果這6件讓我選擇一個最喜歡的,我想應該是3D激光成形技術,它可以讓我們軍事和尖端科技進步一大截。■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