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了,又兩件詭異事

史客郎

俗話說:世事如棋局局新。

最近的國際局勢確實發展變化得非常快,可謂是瞬息萬變。但這兩天的變化,卻是前所未有的詭異,完全超出人們的想像!

什麼事呢?

先看這件事:3月7日,澤連斯基突然宣佈,烏軍要在巴赫穆特死守到底!

用他的話來說,那就是「烏克蘭沒有任何一個部分是可以被捨棄的」。

啥意思呢?

兩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烏軍不但不會撤出這個城市,還會把它剩餘的幾乎全部精銳部隊,全部投入!

第二層意思呢?

就是澤連斯基這是在搞軍事自殺!

為啥這麼說呢?

上張地圖就明白了。

現在的巴赫穆特城,是怎麼一副狀況呢?

簡單來說,就是搖搖欲墜!

就這兩天,一半的城區已經被攻佔!

留下來斷後的大約1萬多部隊,在早就被炸成殘壁斷垣的城區中,苦苦撐持!

城外呢?

公路、鐵路交通什麼的,早就被切斷了!

這座城市和外界的唯一聯繫,是一大片非常泥濘的田野!連人通過,都得深一腳淺一腳,更別說運送裝備、武器彈藥什麼的了!

就算這樣,這片田野也非常窄,只有大約4公里,就在俄軍火力覆蓋範圍內!

這是典型的「圍三缺一」打法!

就是俄羅斯方面為了讓城裡烏軍覺得還有那麼一點點活下去的希望,不搞困獸猶鬥那一套,趕緊拔腿跑路,以便他們盡快拿下這座城市!

結果萬萬沒想到:巴赫穆特明明已經城破在即,澤連斯基突然莫名其妙,宣佈要死守這座城市,還派出大批精銳部隊去增援!

到什麼程度呢?

現在有消息說:烏克蘭一支特種部隊,大約1000多人,也「臨危受命」,被派到了巴赫穆特!

這支特種部隊常年和北約軍隊進行訓練,經常把對方打成狗。

烏克蘭軍隊最高層對它很重視,覺得它是「種子部隊」,還曾準備以它為基礎,擴編出若干支精銳部隊來,所以哪怕戰局再困難,也一直捨不得動用它。

但這次,這支部隊居然也被用上了!

這意味著什麼呢?

就是澤連斯基這次,是把他最後一張底牌,都打在巴赫穆特了!

但他越這樣,整件事就顯得越怪異!

為什麼呢?

第一、在現在這種情況下,烏克蘭派出任何增援巴赫穆特的部隊,都等於讓它們自殺。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現代戰爭,打仗就是打後勤,你現在公路丟了,鐵路丟了,就算僅剩的那一條泥濘的田野,也很可疑,基本可以確定是俄羅斯人故意留下的。

在泥濘地裡,車子很難走的。而人的力量又是有限的,光靠人扛背馱,能運進多少武器彈藥?就算運進去了,又能用上幾小時?

難道準備讓他們和俄羅斯人肉搏?

他派出的,不少可是烏克蘭最後的精銳部隊啊,哪怕在巴赫穆特丟掉後,讓他們再在後面組成一道防線,也比把他們這麼送進巴赫穆特,白白送死要強啊。

第二、這次死守巴赫穆特,居然是烏克蘭高層一致同意的!

我們之前講過:巴赫穆特這座城市,其實在一片低窪地裡,四周都是高地,高地被佔後,進攻者可以居高臨下,對城市發動進攻。

在中國古代,這種地方被稱為「死地」。

非萬不得已,絕不堅守這種地方。

所以在這之前好幾個月,烏克蘭高層就一直在吵架:

烏軍總司令扎盧日尼拼命跟澤連斯基講,防守這座城市,從軍事角度來看,是毫無意義的!

澤連斯基呢?則說:防守這座城市,可能沒軍事意義,但它有政治意義!

這種爭吵,早就公開化了。

剛開始歐美政界還站在澤連斯基一方,覺得軍事嘛,就是政治的延伸,軍事意義得服從政治意義!

但在後來,圍繞這座城市的戰鬥,越來越慘烈:數萬士兵在這裡戰死,無數的物資在這裡消耗。

巴赫穆特都被稱為「絞肉機」了。

歐美方面覺得實在吃不消,前段時間不斷跟烏克蘭人講:再守這座城市,這事沒意義,還是撤吧!

前兩天,澤連斯基還同意了,說這座城市也沒啥,那就撤吧!

於是烏克蘭士兵們紛紛撤走。俄軍呢,也因此進展得更快了:就這兩天,已經佔據了大約55%的巴赫穆特城區。

大家也都有心理準備了:巴赫穆特這座城市,被俄軍佔領,也就是這兩天的事。

結果萬萬沒想到:才一轉眼,就母雞變鴨,不但澤連斯基,連和澤連斯基吵了好幾個月,說要從巴赫穆特撤軍的烏軍總司令扎盧日尼,都突然180度大轉彎,說要死守巴赫穆特,還要把烏軍所有的精銳部隊,都投入到這塊軍事上已成「死地」的城市去了!

說到這裡,是不是覺得事情的詭異之處了?

我們之前講過:一支部隊,它的戰鬥力主要靠老兵。

打仗不怕人員消耗,因為源源不斷地,有新兵補充進來,在戰場環境下,新兵熬過一個多星期後,也就成老兵了,整支部隊的戰鬥力,還是大致能維持的。

但打仗最怕被打殲滅戰,一仗下來,要是老兵全沒了,哪怕事後重建,補充進來的新兵再多,這支部隊也就等於沒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大戰役後的國民黨軍隊。

它當時論總兵力,還有300萬人啊,但大多是剛徵召的新兵,根本不知道怎麼打仗,所以在渡江戰役之後,解放軍那簡直是一路勢如破竹,國民黨軍就沒能組織起什麼像樣的抵抗。

說到這裡,就明白烏克蘭高層這個舉動的荒唐之處了:如果你把幾乎全部的精銳部隊,都拋進巴赫穆特這個口袋里送死的話,那麼下一個送死的,就是烏克蘭這個國家!

說到這裡,大家是不是覺得:烏克蘭高層,是不是集體瘋了?

其實不是。

他們這次的決定,是根據局勢,精心計算過的!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要笑了:在這世上,怎麼還有人把自殺但精心計算的呢?

那好,我們再來看第二件事:當地時間3月7日,應該相當於我們這邊凌晨時吧!《紐約時報》突然發表文章說:炸「北溪」管道的,是某個「親烏克蘭的團體」!

同一天,德國多家媒體也紛紛跟進,說炸天然管道這事,和烏克蘭人有關!

《紐約時報》是堂堂大報啊,應該有一定權威性啊,但對它發的這篇文章怎麼評價呢,一句話就是:完全就是個「三無產品」。

看看它是怎麼說的:

首先,消息來源是某個不知名的美國官員;

然後呢,這個不知名的美國官員說:對「北溪」管道發動襲擊的,是個「親烏克蘭的團體」,這個團體與「與烏克蘭政府或其安全部門有聯繫」。

這個團體怎麼組成的呢?

對不起,不清楚。可能是烏克蘭或俄羅斯公民,或者兩者的某種組合。

但神奇的是,《紐約時報》雖說別的方面啥都不知道,它卻能非常肯定地說:沒有美國或英國公民參與其中。

這些人為啥要炸「北溪」管道呢?

對不起,不知道。

《紐約時報》說:大西洋兩岸的調查人員都對這一行為感到「困惑」。

但是呢,《紐約時報》又說:任何有關炸「北溪」管道的事,都可能破壞烏克蘭與德國之間微妙的關係,削弱德國公眾的支持。

對這篇報導,怎麼來形容呢?

你看完這篇報導後,第一反應十有八九是:我肚子痛,我不行了,我快笑死了!

如果去看人們的評論,會發現:對《紐約時報》的說法,相信的人真的沒幾個,大家都覺得它在胡說八道。

但神奇的事發生了:緊隨《紐約時報》之後,歐美其它媒體紛紛跟進。

其中包括不少「德國」的媒體。

為啥加引號呢?因為這些媒體確實是在德國,平時用的是德文,但控制它們的,主要是美國資本。

和前段時間西摩·赫什的遭遇,形成鮮明對比。

當時他可是指名道姓,還點出美國是和挪威一起炸「北溪」管道的,還點出了具體日期、怎麼決策的,哪些人參與等等一堆東西,非常詳細。

結果呢?

他的料爆出後,除了默多克旗下的媒體有跟進報導,歐美主流媒體鴉雀無聲。

這次呢?

一個「三無產品」,卻能廣泛傳播。

有人就跑去問西摩·赫什:對《紐約時報》的新料,你怎麼看?

赫什說:哇,信息來源都沒被指出來。

然後他哈哈大笑,說:我沒什麼可說的。

然後有人又去問丹麥政府發言人:你們怎麼看?

對方表示不予置評。

之後又有人去問德國政府發言人。

人家也是不予置評。

《紐約時報》這篇文章,當然是個笑話,但它所想要傳遞的信息,卻絕對不是笑話!

因為它其實是美國民主黨的喉舌!

它的很多文章,是拜登政府想說但又不方便說的!

《紐約時報》之前不怎麼談「北溪」管道被炸的事,為啥會在昨天突然發這篇文章?還毫不避諱地,把烏克蘭人給扯上了?

這背後,水很深啊!

說到這裡,是不是覺得事情更詭異了?

美國政府透過《紐約時報》,剛一放風,說炸「北溪」管道的,和烏克蘭人有關,包括澤連斯基在內的烏克蘭高層,就立即集體搞大動作,擺出一副不惜在巴赫穆特讓烏軍精銳全滅,然後烏克蘭亡國的架勢來呢?

還有一個指標性的人物,之前對美國從來不敢說「不」的,這次也跳出來,對美國說「不」了。

誰呢?

烏克蘭總統辦公室主任顧問波多利亞克。

此人的背景我介紹過多次:他本來是白俄羅斯知名公知,因為在老家事情搞得太大,白俄方面要抓他,他嚇得跑到烏克蘭,後來當了總統辦公室主任顧問。

但此人背景深厚。

平時一點都不像是澤連斯基辦公室主任的顧問,反倒像是烏克蘭的太上皇。

《紐約時報》的文章剛一出來,他立即就說:烏克蘭絕對沒有參與對「北溪」管道的襲擊,也不存在什麼「親烏克蘭的團體」。

啥意思呢?

就是:《紐約時報》,你別亂講!

《紐約時報》的背景,他不可能不知道。這篇文章為啥會出現,到底是誰的意思?波多利亞克也不可能不知道。

看到《紐約時報》的報導之後,波多利亞克為啥趕緊跳出來,把他根本不敢得罪的人,去得罪了?把根本不敢罵的報紙,去罵了呢?

說到這裡,是不是覺得這背後的事,越發詭異了?

我們之前說過:在這世上,任何事情,哪怕它再詭異,只要能找到一個「鑰匙事件」,就能找出在它背後,究竟藏了什麼秘密。

那麼,7日的這兩件詭異事,它們的「鑰匙事件」是什麼呢?

它已經發生了。

之前我們說過,它本身也是一件很詭異的事:3月3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去美國訪問,和拜登舉行了會談。

我們之前講過:這次訪問,至少在四個方面,那是相當地詭異啊!

第一個詭異之處是:他去訪問之前,可是先被美國人狠狠地訓了一頓啊!

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可是公開對著媒體講:朔爾茨你好大的膽子,在送坦克的事上,居然敢逼我們美國,居然敢說你美國送M1坦克,我們才送「豹2」坦克!

意思就是:你還想不想在我們這團伙里混了?

第二個詭異之處呢?

我們都知道:這種首腦級的訪問,和普通人見面不同,事先會派出人,把要談的事都談好,然後朔爾茨這種級別的的人才會跑去,當面拍板。

而且通常還會帶著記者什麼的一堆。

但朔爾茨和拜登的這次會面,非常不走尋常路:他先在德國議會發表演講,演講完之後立刻上飛機,沒帶記者,甚至連隨行幕僚都沒怎麼帶,到了美國後,他就直奔白宮,和拜登會談。

第三個詭異之處呢?

拜登和朔爾茨見面之後,先得來個見記者的開場白,然後再閉門會談。

在開場白部分,兩人當時大談美國和德國之間有多麼團結,大家的感情怎麼深,還說要堅決支持烏克蘭。

這也很奇怪。

因為這種會面,一般來說:你大談特談什麼,就缺什麼。

所以大家就在猜:美國和德國之間,已經不那麼團結了,感情不那麼深了,在援助烏克蘭的事上,美德兩家已經起很大的矛盾了。

會談時間,也不小心暴露了「天機」,兩人總共只談了一個多小時。

然後就是第四個詭異之處了。

照道理說,這種會談結束後,雙方通常應該開個聯合記者會,回答一下記者的問題什麼的,結果這次沒有。

拜登見完朔爾茨後,走出白宮,就直接上了一架等在草坪上的直升機,度假去了。

朔爾茨呢?

也啥都沒透露,會談結束之後,就立即出白宮,直接坐上飛機,回德國了。

什麼一種感覺呢?

四個字:不歡而散!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要說了:從朔爾茨訪美這件事,沒看出什麼來啊!它和昨天兩件事之間,也沒看出有啥聯繫啊!

別急,看朔爾茨和拜登會談,回德國之後,又幹了什麼事。

他回到德國後,立即開了內閣會議,會期兩天。

還把一個人給拖上了。

誰呢?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

她是我們這公號的老熟人了,我們之前介紹過她:有7個孩子,算葫蘆娃他媽。

還有呢,就是她雖然當的事歐盟的官,但她7個小孩和老公全在美國,是個典型的「裸官」。

就憑這家庭背景,她屁股會坐在哪邊?

所以這些年,歐盟委員會被她搞得,簡直成了美國駐歐盟辦事處,她就是辦事處主任。

再過幾天,她也要去美國訪問,也會見到拜登。

參加了兩天德國內閣會議後,她和朔爾茨兩人,出來開聯合發佈會了。

發佈會上,就有人問了:中國如果向俄羅斯提供武器,你們準備怎麼辦?

前段時間,美國人搞這件事,搞得很火。

美國有些官員,還有政客什麼的,還搞出一堆亂七八糟的「證據」,比如說有張照片顯示:有個俄羅斯人,正在吃中國產的自熱食品;再比如說,還有人拿出照片,說有俄羅斯人在用我們的電風扇、電冰箱。

反正都是笑死人的那種。

如果這種東西都算是武器,那什麼東西不是武器?

更搞笑的是:美國人居然拿著這些東西,說要和它的盟國一起協調,來制裁我們什麼的。

近段時間,美國人的腦子,有點犯魔怔。

朔爾茨是怎麼回答的呢?

他是這麼答的:德國和歐盟一致認為中國不會對俄羅斯提供武器。

這就把馮德萊恩拖進去了。

馮德萊恩是怎麼答的呢?

她就退很大一步了,先說:暫時沒證據顯示我們向俄提供武器,但必須「進行監察」。

記者追問:假如發現了呢?

她說:那是假設性問題,她不會回應。

這段就算完了,然後又有人問了:馮德萊恩,你這次去美國,和拜登主要準備談什麼事?

朔爾茨眼睛直勾勾地,就盯著她,馮德萊恩只得說:她去美國的主要議題,是代表整個歐洲,向美國抗議拜登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

從這段發佈會,能看出什麼來呢?

就是在3月3日,朔爾茨和拜登閉門會談時,拜登肯定是說到了我們,提到所謂的提供武器的事,還要朔爾茨表態,說德國會跟美國站在一起,甚至說不定還要德國對我們怎麼怎麼樣。

這事估計被朔爾茨嗆回去了。

朔爾茨呢,還很可能反將了拜登一軍,說你炸了「北溪」管道,還賣給我們高價天然氣,德國人民很生氣、很憤怒之類的話。

因為語不投機,所以大家才談了一個多小時,之後不但聯合發佈會沒開,拜登呢,也不理朔爾茨,自顧自地,坐進直升機了,跑去度假了。

但經過兩家這次會談,雙方都上了心。

美國人那邊,感受到了對炸「北溪」管道,德國老百姓是非常不滿的。

這種不滿情緒如果延續,對美國人來說,非常不妙,因為再過2年,也就是2025年,德國要舉行大選,肯定有人會把這個話題拿出來,當作選舉的議題來打。

那美國人就麻煩了。

所以得趕緊找出一個替罪羊來,而在所有國家中,烏克蘭人正好最合適,說是它幹的,一般人可能比較相信。。

為啥這兩天,美國資本掌控下的歐美媒體,都在瘋狂地炒作,說是「北溪」管道是「親烏克蘭團體」幹的呢?

說穿了,就是美國人發現不對勁。

對這事,歐洲老百姓其實很反感,說不定會反應到未來的大選中去,所以得趕緊把水給攪渾。

德國人這邊呢?

也警覺起來了。

他們估計覺得馮德萊恩不可靠,說不定在訪美時,會在武器提供的事上,利用歐盟委員會主席的職權,打著整個歐洲的旗號,對美國人說出什麼讓德國尷尬的話來。

她是德國人嘛!

所以朔爾茨就把馮德萊恩拖去開內閣會議,是事先給她打預防針,給她設個框框,不讓她去美國之後亂講話的意思。

那麼,為啥整個烏克蘭的高層,會在美國人說和它相關的團體炸了「北溪」管道後,突然180度大轉彎,明知巴赫穆特是死地,也要把它僅存的大部分精銳部隊,投入到這個城市,去死守呢?

其實是拜登這次亂甩鍋,讓他們集體感覺到了危險。

覺得美國人下一步,可能要對他們下手;而歐洲人呢,也可能把這件事,削減甚至乾脆就不給烏克蘭援助。

烏克蘭現在基本是一片焦土,全靠歐美援助,才能把戰爭支撐到現在。要是歐美「斷奶」,整個國家、整支軍隊垮台,那是轉眼間的事。

現在的歐洲,早就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軍事上鬆鬆垮垮,弱得一塌糊塗,根本不敢單獨面對俄羅斯,要不然這次俄烏戰爭,它們也不會被美國硬啃,吃到這種程度都不敢吭氣。

所以它的高層集體轉向,突然把精銳部隊全往「死地」裡派,表面上看是自殺行為,其實呢,是在告訴美國和歐洲:我在這裡替你們賣命,頂住俄羅斯人,你們卻在背後算計我!我不幹了!我們現在就死給你們看,到時候你們自己去面對俄羅斯人吧!

怎麼說呢?

烏克蘭對美國甩鍋給它,極其不爽,所以搞個「一哭二鬧三上吊」。

這整件事,還在進行。估計在今後一段時間,這場涉及到美國、歐洲和烏克蘭的大戲,還有的看!

說到這裡,可以來個總結了。

第一句話是:最近發生的事,再次證明了基辛格說過的那句話:做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做美國的盟友是致命的。

過去一年多,烏克蘭人為啥那麼慘?很多城鎮化為廢墟,無數軍人死在戰場。說到底,就是為了美國人的利益。

但美國人是怎麼對烏克蘭人的呢?稍微一有點事,就甩鍋給它,甚至連「親烏克蘭團體」炸「北溪」管道這種鬼都不信的話,都能造出來。

還沒用完,居然就想丟人家,實在是太不上路子了。

第二句話呢,則是:烏克蘭人的命,實在是太不值錢了。

烏克蘭高層的決策,實在是太過於兒戲了!如果真的想守巴赫穆特,應該早早就地,就派重兵去;如果不想守,就該盡可能早地撤走部隊。

都已經開始撤人,城市也被「圍三缺一」了,居然又宣佈要增援,要死守這座城市,只會造成一場軍事災難。

《孫子兵法》開頭就是這句話: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說後果會有多嚴重,光這撤了人之後,又突然要說要增援,說要死守,得多死多少人!

也太不把人命當回事了!

第三句話是:透過這件事,也能看出炸「北溪」管道這件事,從表面來看,好像歐洲是不敢怒也不敢言,它的負面作用、後續效應,實在是非常大。

這件事,實在是太過惡劣了。這種對美國的負面印象,要是繼續下去,一直到下次大選,恐怕整個歐洲的政治版圖都得發生變化。

最後還是寫上那句話吧:拜登這批人哪,總是胸有成竹、有條不紊地把所有事都搞砸。■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